什么是中国的“深海一号”!(深度好文)

什么是中国的“深海一号”!(深度好文)


什么是中国的“深海一号”!(深度好文)
敢为人先的“深海一号”
什么是中国的“深海一号”!(深度好文)

梦,因何而起?

是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是团队的凝聚与融合,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更是国家、民族的自信与腾飞。

下海和上天一样难。“深海一号”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自营深水大气田,也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实践。“深海一号”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巨型深水项目”,工程规模位居世界第四,采用三项世界首创技术,在两项深水关键技术装备上获得突破,实现了12项重要装备国产化。

“深海一号”大气田自主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油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了向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拉开了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序幕。

“深海一号”大气田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先,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先,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践行“双碳”目标为先,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海洋石油工业领域的一个有力证明。

一份信念,一脉精神,一股力量,一路足迹,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蕴含着中国海油四十年来对于蓝色能源的不变初心与使命追求。

什么是中国的“深海一号”!(深度好文)

什么是中国的“深海一号”!(深度好文)


由“浅”入“深”: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先





2021年6月25日,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从浅水走向深水,“深海一号”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能源事业的一大步,无数海洋石油人历时数年的钻研与汗水、辛酸与荣耀在这一刻,因责任与使命而光彩非凡。
使命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对于海油人而言,能源报国就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接续不竭的使命源泉。
2020年,中国海油原油增产240万吨,占国内原油增量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国内原油增产主力军。这是全体海油人努力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硕果,是海油人全力推进“七年行动计划”,以实际行动践行能源报国的体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能源发展将对我国和全球能源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天然气探明率分别为13%和2.5%,海洋油气作为国内增储上产主力军,目前仍处于油气储量增长高峰阶段,已探明储量动用开发程度相比陆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当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居高不下,增加国内原油产量,保证国家原油供给安全,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实施好“七年行动计划”,提高国内海上原油产能,是海油人责无旁贷的重任。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产业,提升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举措。
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看海上,海上油气增储上产的未来看深水。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仅南海石油资源量约248亿吨,天然气约42万亿立方米,约一半蕴藏在深海海域。由于总体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特别是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将是我国长期、大幅增产的重要方向。
风起琼东南,气润粤港澳,这不仅是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开发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海油奋力挺进深海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海洋能源开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步由“浅”入“深”,是植根实际的战略落子,是胸怀大局的郑重抉择,更是顺势而为的中国智慧。
在我国广袤的东南海域,云诡波谲的浪涛中,蕴含着解开深水油藏宝藏的密码。中国深水看南海,近10年间,荔湾3-1深水气田、流花16-2深水油田群、陆丰15-1油田群等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相继进入工程实施和开发生产阶段,从浅水到深水,300米,600米,1500米,海洋石油人肩负着守卫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将钻头一次次扎进更深更远的蔚蓝大海。
海面下水深每增加一米,压力、温度、涌流等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开发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数百米的海水不是一条线,更而是摆在海洋石油人面前的一道鸿沟。“没有先例,我们开创先例。没有标准,我们创建标准。”由浅入深,海洋石油人化茧成蝶,实现了从浅水思维到深水思维的艰难转变,将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败绩变成了奇迹。
跨越浅水,挺进深水,是中国海洋石油人从未放弃攀登的“险峰”。尽管中国海油的浅水石油开采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深水油气田开发在国内“一无技术、二无资源、三无经验”,举步维艰。2014年,在琼东南盆地钻探陵水17-2岩性圈闭获得的深水自营勘探历史性突破,让中国深水迈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步。2021年,“深海一号”大气田建成投产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实践,彰显着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发南海全海域油气资源的实力。7年间,海洋石油人不仅实现了从浅水思维到深水思维的深刻转变,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汗水与拼搏书写了属于开拓者的灿烂诗篇。


从“追着学”到“领着跑”: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先




起步晚、没经验,追赶超越路漫漫。长久以来,耕耘海洋石油工业领域的海油人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学生”心态,然而,一味追随别人的脚步,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当新问题新挑战出现,敢于打破常规,勇敢迈出的那一步,才是真正实现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的契机。令人振奋的是,在“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上,我们见证了海油人集成创新的智慧、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魄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开发模式已然成型,一条属于中国深水能源勘探开发的航道愈发宽广。

今年4月,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深海一号”气田所有开发井的钻完井作业全部完成,为气田顺利投产奠定坚实基础,再次验证了我国自主掌握的全套深水油气田开发钻完井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深水、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介绍,“深海一号”以3项世界级创新,应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10多项行业难题,称得上中国海洋工程建造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个集大成之作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摸索前行。

流花油田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深水的发祥地。自1996年,国内首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投产,20多年间,这片海域见证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从零起步,到依靠“洋拐棍”,再到独立自主的跨越。

2014年8月18日,一束巨大的橘黄色火焰从钻井平台的燃烧臂中喷薄而出,瞬间照亮了夜幕下的中国南海。“测试成功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天然气56.5百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这口井的测试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创下了三项“第一”:中国海油深水自营勘探获得了第一个高产大气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第一次进行深水测试获圆满成功;自主研发的深水模块化测试装置第一次成功运用。

这口井,就是“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前身。而就在同一年的早些时候,同在南海的中国首个超千米水深气田荔湾3-1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开发深水的能力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开发荔湾3-1气田过程中的探索和积累使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田开发管理模式和工程技术体系日趋形成,“荔湾模式”成为我国拓展深水油气资源开发一个可借鉴的范本。

与以往先做科研课题、再做生产项目的技术储备式发展不同,海油人“学步荔湾”从项目伊始深度介入、平行研究,最大限度的贴近深水科研一线,参与深水工程设计实战。许多在荔湾3-1大气田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建设中,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和自立自强的主动性让中国海油从“追着学”到“领着跑”成为可能。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奋斗方向,中国海油争当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先锋队,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更大作为,是中国海油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看待创新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直接体现。十年来,中国海油加强对外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谋划深水作业能力布局,坚持采用国内技术和资源,将技术发展作为助力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长动力,逐步形成了具备应对深水的工程勘察装备和技术。

没有成套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成熟的标准可参照,中国海油人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创造,破解世界难题、抢占世界尖端,在南海之上铸就起深海利器,创造了中国油气开发史上一个个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乐章。

学习、模仿、跟跑……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推动深水油气开发科技创新,以全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一面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技术的代差,一面探索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年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沉淀,正让这个“学生”日渐成长、愈发成熟。勘探理论和开发理念推陈出新,硬件技术和软件服务日趋完善,四十年间,中国海油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专属品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从合作到自营,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争先,在一片又一片茫茫海域抱出来一个又一个“金娃娃”。

实际上,为进一步挖掘南海深水“宝藏”,近年来中国海油全方位筹备,组建以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旗舰的“深海舰队”。深水钻井船“海洋石油982”、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1”、深水铺管船“海洋石油201”、深水工程船“海洋石油708”等海上重器频频现身南海,以满足各种深水作业需求,南海深海区域渐渐成为校验和展示大国重器的主战场。同时,中国海油还未雨绸缪,依托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加快张力腿平台等前沿深水开发设备等技术储备,提前筹建大型深海装备和水下生产设备等相关生产能力,提前研究深水钻井泥浆、固井水泥浆等钻完井关键技术,为深海油气田自主开发做足准备。

“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5000多名海洋石油工程建设者奋勇攻坚,屡创工程奇迹,敢为人先,填补技术空白。与此同时,中国海油牵头联合国内海洋工程界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等,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工程项目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深入推进深水能力建设“四个一”,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的自主设计与建造的技术能力,让中国人在1500米的浩瀚深海中站稳了脚跟。

攻克深水、高温高压等难题离不开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技术突破与创新为引领,中国海油前行的脚步不曾停下,培养一支队伍、形成一套标准、建立一套制度、制订一套流程,这些不是终点,而是面向未来新的起点。


从“蓝色经济”到“绿色能源”:以助力区域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为先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海油40年扎根大湾区,以丰富的天然气供应铺就一道道“能源桥”,将油气全产业链与大湾区经济和民生紧密相连。当“蓝色经济”遇上“绿色能源”,“深海一号”大气田再次呈上亮眼答卷。
中国海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开发海洋资源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占比,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深海一号”这个首次自主完成设计、建造和安装的大型深水项目,在我国能源领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自立自强,更与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深海一号”大气田探明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距离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是供给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主力气田,每年可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满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其建成投产标志着环海南岛并辐射香港、广东的海上天然气大管网最终成型。几代海洋石油人梦寐以求、推进建设的南海万亿大气区注入了强劲绿色动能。
1996年,中国海油崖城13-1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线在香港屯门登陆,进入香港终端,实现由煤到气的清洁能源替代。这是贯通粤港的第一道“能源桥”。2008年,中国海油的天然气进入澳门,结束了澳门一直使用重油发电的历史。据统计,中国海油累计为香港供气超过470亿立方米,向澳门供气近10亿立方米。
2006年,我国首个引进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在深圳建成投产,进口LNG经接收站气化后,通过海底管线被输送至香港。中国海油在大陆与香港之间架起另一座清洁能源“桥梁”。同时,大鹏LNG接收站还为大湾区经济最活跃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多个城市提供能源,对大湾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意义显著。
新时代,大湾区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油奋力耕耘贡献不断。如今,超过2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经过数千公里的管线源源不断到达广州、深圳、佛山等多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超地区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以上。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清洁能源从蔚蓝大海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双碳”目标正在以实际行动坚定前行。
今天,在南海寻找万亿大气区已不再是幻想,一条清洁能源、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行稳致远,中国海油不断通过加快“深海一号”气田等气田勘探开发进程,稳步推进平台建造和海管铺设,将蔚蓝大海的绿色能源串珠成链,让梦想照进现实。

以“深海一号”大气田为代表的深水项目,不仅带动了我国造船、钢铁、机电等民族工业的发展,还让中国海油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的坚定践行者。如今,中国海油几十座各类大型装备,为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油气勘探、钻井、安装、生产等多项服务,足迹遍及北欧、中东、东南亚、远东、非洲、美洲等6大区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张蓝色名片。一个个深耕蔚蓝的大国重器正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创新、开放、活力、激扬的中国海油,以及在战天斗海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担当、奋斗、创新”的新时代海油精神!

发布者:cubeoil,转转请注明出处://www.mirrorballz.com/archives/5169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